历史

第132章 两大山长的感叹(1/2)

    “亏我们这些老家伙之前还多方打探,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家文脉的饱学之士成就大儒了呢,

    想不到原来竟是我西南士子,

    可惜未能早早将这样的英才收入院中,授以儒家经典,不然如今我岳麓书院则又添一大儒矣。”

    岳麓书院后山的静雅幽林之中,两老者相对而坐,

    其中一个白发老者一脸惋惜地连连摇头。

    “山长此言差矣,”

    然而对面的一个年级稍轻的小老头却摇了摇头,

    “以我这位小老弟的脾性,哪怕咱们就算真将他收入书院,只怕他也不会走我们儒家的治学之道,

    这从他的文风其实就能看得出来。”

    这两人都非常人,

    那个白发老者正是岳麓书院的现任山长顾苍然。

    而跟他对话的那个年纪轻一些的小老头,

    则正是不久之前还在襄川府的董知节董大儒。

    原来之前李长青回来之后把这次北行的经历简单跟他介绍了一下,

    董大儒就有些坐不住了。

    在叮嘱李玄之余,也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回了自家书院。

    然后整个岳麓书院都被震动了。

    岳麓书院的山长顾苍然为了解详细情况,

    更是亲自写信第一时间把董知节给叫了回来。

    不然这时候的董知节恐怕还在襄川府跟李玄谈文论道呢。

    对于山长的惋惜,董知节自然明白。

    以李长青的才华,迈过天人大关步入文道中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
    如果在此之前能够稍加引导,

    授以儒家正法,

    对方可能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走单纯的文华之道成就文豪,

    而是凝聚浩然正气走上大儒之道了。

    虽说文豪之道和大儒之道并没有高下之分,

    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有内外之别。

    多一位文豪对他们而言,最多也就是多了一位文友。

    但要是多了一位大儒,

    却意味着会多出一位共同探索儒家大道的同道。

    不但可以壮大他们书院,

    还能够相互印证启发,让各自的大道走的更远。

    尤其李玄还这么年轻,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来前途无量,

    真要能拉进他们岳麓书院,

    未必就不能让书院再走出一位圣贤来。

    到时候他们书院就不仅后继有人,甚至很可能会再次迎来一段兴盛期了。

    这么好的机会就此错过,

    一生都以传承和壮大书院为己任的老山长自然惋惜的不行。

    但跟李玄接触的多了董大儒却觉得,

    老山长这想法却是有些一厢情愿了。

    他那长青贤弟是才华横溢,甚至才绝天下不假,

    可也压根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。

    这从他写的诗,做的事,都能看得出来。

    之前他还只觉得对方只是有些少年侠气,

    可现在看,对方根本就是胆大包天!

    单枪匹马就敢往靳国那种虎狼之地闯,

    还一路干到中原腹地,汴京故都,直接把万颜武褚这等北靳亲王给斩了。

    且不说这其中的难度,

    就问问,这是正常人敢干的事吗?

    就这样的性子,能指望他安心治学甚至皓首穷经?

    “也是。”

    顾苍然想了一下李玄一直以来的诗词风格,

    也不由得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对